陈礼映策划「回到三轮时代」调查访问,也在乔治市古蹟区內购买了一个三轮车模型收藏。
报导:蔡志玲
(檳城14日讯)乔治市入遗至今,檳城的三轮车业却仍处在年龄老化、车夫无家可归、贫困、收入低下的困境。
檳城研究院(Penang Institute)近期发布「回到三轮时代」(Backto Beca)调查研究报告,这项报告在2016年展开,受访对象是活跃于乔治市古蹟区的112名三轮车夫。
结果显示,40%受访者的每月收入只有900令吉或以下,处在西马半岛的930令吉贫穷线之下;高达96%的受访者每月收入低于1500令吉。
比起同处世界文化遗產城的马六甲,甲州三轮车美轮美奐、年轻人爭当车夫、收费划一,勤力车夫每月可有3000令吉或以上收入,近期还推出GrabBeca电召三轮车服务,乔治市的三轮车业显然仍有许多进步空间。
檳州政府目前未统一三轮车收费,檳城研究院的调查显示,50%受访三轮车夫的每小时收费40令吉,只有2%业者表示收费超过40令吉至50令吉,31%的三轮车夫每小时收费最低从20令吉起跳至35令吉。
70%受访者「租车」找吃过低的收费,多少显示三轮车夫生活的贫老窘迫。「回到三轮时代」调查指出,112名受访三轮车夫的平均年龄是60岁(最高龄86岁、最年轻33岁),近90%是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,68%是未婚者。
檳城研究院城市研究局分析员陈礼映指出,70%受访者没有属于自己的三轮车,他们每月还需支付平均约71令吉的月租给三轮车业主。
他也透露,三轮车夫的困境还反映在他们的居无定所。调查显示,55%受访者表示没有住家地址,当中40%三轮车夫晚上以乔治市古蹟区的五脚基为家,另外15%则流连在古蹟区范围外。
受访的112名三轮车夫中,61%是华裔、巫裔23%、印裔15%、其他族群1%。
此外,陈礼映指出,几乎所有三轮车夫受访时,都坦言不想退休,部分更相信旅游业会带此行业继续前进。
他说,三轮车是檳城珍贵的移动古蹟,许多三轮车还保留著英殖民时代的註册號码(俗称三轮车的车牌),证明他们都见证好几个时代变迁。
建议设人车间统一收费
陈礼映指出,做为檳州政府智囊团,该院目前正草擬各类可改善三轮车做为旅游產品的建议,他日做为州政府的政策参考。
他说,初步的建议包括仿效旧时代机制,设立「人车间」(旧时代福建话称呼三轮车夫为人车伯),让无家可归的三轮车夫有休息之地,也做为三轮车停放处等。
该院的初步建议还包括统一制服、收费与路线、美化三轮车、实施网络预订三轮车旅游配套等,这些建议皆参考韩国首尔、新加坡等国蓬勃的三轮车旅游业。
每月100补贴金
陈礼映指出,檳州政府如今每月发放100令吉补贴金给三轮车夫,同时也有定期派发雨伞。
他说,许多三轮车夫感激州政府的体卹,用这笔钱解决生活负担,包括缴付三轮车的每月维修费、负担租金等。
他也透露,调查结果显示,受访三轮车夫认同乔治市入遗后,为三轮车业带来生机,但当中有83%受访者认为脚车、四轮脚车出租旅游的兴起,直接衝击三轮车夫的收入。
他说,目前邮轮生意是三轮车夫最大的生意来源之一。据檳城研究院的文献考察所得,檳城三轮车首次出现在1941年的文献记录里,由人力车改良而成。与他处三轮车不同,檳城三轮车是脚车在后,车厢在前,如今还保持早年的朴素造型。
他说,根据史料及市议会记录,1960年代末和1970年代初期是三轮车业的高峰期,当时有超过2500名三轮车夫在街上行驶,进入80年代后人数逐渐降至2000人以下。直到1990年代中后期,可能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,三轮车夫数量从1995年的1722人骤减至1999年的354人。近几年檳城三轮车夫人数皆徘徊于200左右,大部分聚集在乔治市一带。